2015年6月13日 星期六

什麼是鄰保館行動?睦鄰工作坊的誕生(募集中!)



一、計畫緣起

  賴和相當重視民間歌謠、傳說的收集與記錄,在1936年協助李獻璋出版《台灣民間文學集》,1937年和黃周在《台灣新民報》推動民間文學的採輯、改寫與紀錄。

  在楊守愚的日記中也記載著賴和與楊守愚兩人採集戴萬生反歌一事,一首來自民間傳唱的台語歌仔,猶如史詩般紀載著台灣1862年的民變-戴潮春事件,賴和根據柴坑子丑(化名)伴著月琴的彈唱,以文字抄錄下來成為〈辛酉一歌詩〉,而後由楊守愚(筆名宮安中)整理發表在台灣新文學雜誌。


月下叮噹響,順風韻更清,調急耳頻傾,曲哀心欲碎。
仙侶梁山伯,賊豪戴萬生,悠悠少兒女,隔世亦知名。

              ―賴和〈月琴的走唱〉


  後續在田野調查之中,後人對賴和的追憶口述訪談曾提及賴和多次到「乞食寮」,究竟「乞食寮」位於彰化何處?

  在2014年的春天,賴和基金會於「留駐文學城市:彰化城作家腳蹤與文學地景調查計畫」中訪問慈生仁愛院現任院長楊文玉女士,確認現今中正路226巷所在位置,亦即人稱「鄰保館」的區塊,舊稱為乞食寮」、「乞食巷,楊院長口述磺溪醫院及慈生仁愛院創辦人-楊老居的生平故事,並且提及楊老居與杜錫圭擔任市長時,曾搭建簡易住所讓貧苦之人得以棲身安住。(楊院長消息來自彰化市社會救濟事業協會的楊總幹事口述)

  而後賴和基金會陸續規劃文學旅行路線,帶領民眾認識賴和醫館及周遭沿著中正路開展的文學地景,導覽志工於鄰保館一地的導覽過程中,由住戶口中得知鄰保館土地所有權爭議及居住權的問題,進而發現此地區保有彰化日治時期鄰保制度實施的重要社會文化記憶,更早則可推至清朝時期的民間慈善事業,進而引發了後續的追蹤調查。


二、計畫目標

  在資料收集的過程中,由住戶口中更進一步得知,鄰保館(中正路226巷)一帶現有土地所有權者財團法人私立台中仁愛之家通知居民須於2015630日之前搬離,使得此區歷史記憶的紀錄與保存問題顯得更加急切。況且,此區的土地所有權轉移、居民租賃及地上物權利轉移等等充滿各種爭議與疑點,更涉及戰後國民黨在台接收日產,以土地利益拉攏地方派系的議題。

  彰化民間慈善事業的歷史記述至今仍不夠完整,尤其日治時期引進現代化社會福利制度概念的鄰保制度所留下的資料更為少見,「鄰保制度」不但是台灣社會福利制度的重要歷程,同時也是台灣最早引進社會住宅的概念雛型,見證了台灣注重居住權益及人權觀念的提升與失落。

   如今台灣各地的鄰保館、社會館(台中、清水、豐原、嘉義等處)幾乎被拆除殆盡,僅剩彰化仍留存一整個區塊,仍可見當時住屋的形式與生活痕跡,因此積極展開對在地歷史資料的挖掘、住戶口述訪談是建構與縫補社會記憶的重要任務,而從中去釐清爭議點,擴大社會關注以協助住戶爭取居住正義,也是這個計劃的核心精神。



三、計畫內容

  鄰保館工作小組核心有二,一方面展開鄰保館文史訪調,一方面擴大社會關注,讓更多資源投入,以協助住戶爭取後續居住權益。二者息息相關,藉由資料收集,建構城市文化資產保存的論述基礎,以此提高社會關注,爭取媒體曝光及輿論支持,同時藉由計畫過程的互助關係建立,進一步增進在地住戶自救會對於社區的認同與凝聚。

資料收集】
  在資料收集整理方面,為了建構完整的歷史資料,分為「現有史料爬梳」、「田野訪調實地踏查」兩部分。

◎現有史料爬梳
收集相關地方誌、相關機構歷史沿革、新聞剪報、老照片等史料,進行研究整理,建構鄰保館、慈惠院及慈生仁愛院等相關社會福利機構各自演變所交織的歷史輪廓。

田野訪調、實地踏查
實地走訪鄰保館,訪談在地相關人士,並進行攝錄影,訪談對象包括鄰保館(中正路226巷)居民、耆老、後代,以及慈生仁愛院院長等人,紀錄各時期至今對鄰保館、賴和醫館、磺溪醫院、彰化救濟院的空間記憶及生活景況。



提高社會關注】
  分為兩方面進行,一為靜態訊息傳播,成立部落格;二為舉辦動態活動,讓社會民眾到現場實際參與感受。

網路平台成立
將文史訪調整理過後的資料,再次篩選製作成一般民眾容易理解的圖文資訊,包括影像、地圖、文字等等,降低社會大眾接觸歷史資料的門檻,進而更關注社會議題及背後的居住權爭議,提高社會群題的認同,醞釀後續活動的群眾能量。


舉辦導覽/座談/工作坊
累積足夠文史資料及社會關注之後,藉由舉辦結合主題式的地景導覽,邀請民眾走進生活周遭的歷史場域,認識鄰保館;並且邀請自救會會長、慈生仁愛院院長座談,討論地方居住及土地使用等爭議如何面對解決,邀請在地耆老、住戶參與工作坊,口述在地記憶與故事。


四、睦鄰工作坊籌備執行

  目前鄰保館行動小組正在進行的工作為住戶訪調以及部落格上線,我們正在尋找能夠帶領與分享社區設計、社區工作經驗的策展人、講者,以及以下幾種需求,希望各位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一起來參與。

【睦鄰工作坊起源】
  彰化市鄰保館是日治時期留下的珍貴文化遺產,在台灣人卻無人研究紀錄,現有住戶面臨拆屋還地的困境,鄰保館行動小組預計舉辦「睦鄰工作坊」,透過社區工作課程以及實際田野調查,招募志工及學員邀請住戶共同參與,產出相關紀錄成果,凝聚社區意識及認同,透過成果發表展演,階段性擴大社會媒體關注。
◎前期:講座、工作小組培訓
以訪調住戶、累積口述歷史資料,以及影像紀錄為基礎,舉辦「睦鄰工作坊-啟動」講座,讓更多人認識鄰保館、參與式設計、社區工作,以及進行相關案例分享。
◎中期:紀錄發表、媒體關注
將前期紀錄成果整理發表,並透過「睦鄰工作坊-地圖」邀請住戶一同繪製社區地圖,舉辦導覽、影像、文字、座談的發表茶會。
◎後期:社區關係、願景設計
與住戶建立友伴關係,邀請住戶一同參與「睦鄰工作坊-願景」,並透過刊物及活動發聲。

【睦鄰工作坊籌備】
時間:第一階段,預計6月下旬至7月上旬 (7/6-7/19之間)
形式:上課、田野調查、住戶參與式創作、小組工作
目標:成果發表,媒體關注,包括刊物組、展演組、空間組
地點:彰化市鄰保館

【協力邀請】(重點來了,工作小組真的很需要大家幫忙!募集中!)

(1) 工作坊策展人、講師

(2) 刊物編輯設計:工作坊成果《鄰保館生活指南》小冊編輯及設計。

(3) 活動策畫展演:結合工作坊成果、住戶參與、地景裝置、寙陋空間展覽、音樂演出的策畫。

(4) 社區工作引導:帶領工作坊學員,與社區住戶建立關係,進行田野調查。

(5) 社區空間規劃:藉由理解歷史空間與住戶需求,進一步設計鄰保館社區空間想像提案,提供住戶未來建立社區的重要依據。

(6) 資料收集:日治時期鄰保館的資料非常少,最早的住戶已搬離或凋零,難以收集完整的史料,非常需要大家幫忙提供身邊能找到的線索,或者加入目前訪調住戶的工作小組。

(7) 影像紀錄

(8) 轉貼消息:請大家多多幫忙轉貼訊息,一同關注台灣唯一能夠研究鄰保館歷史的議題所在地,讓更多相關領域研究者能有機會看見、得以參與。


※一同加入鄰保館行動,請填寫以下資料,工作小組將盡快與您聯絡

睦鄰工作坊。小組募集!協力邀請!
http://goo.gl/forms/bpnqSkGv5N


鄰保館行動工作小組 聯絡人/ 林虹汝 sunleaving@gmail.com



0 意見:

張貼留言

Text Widget

Copyright © 重新找回隣保館 | Powered by Blogger

Design by Anders Noren | Blogger Theme by NewBloggerThem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