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7日 星期三

鄰保館巷仔底做衫-金葉阿嬤

今年88歲的金葉阿嬤記憶依舊清晰,向志工們訴說著以前的事。 (攝/蔣銀珊)


1928年,昭和3年,KANO野球部剛成立,在嘉義往北一點的彰化,洪金葉阿嬤就出生在一個緊鄰大肚溪邊的庄頭,和美庄(現為和美鎮)。

「那時能唸書的人很少了。」金葉阿嬤憶道。
10歲就喪父的金葉阿嬤,每天放學跟著母親一起縫草袋,母親和小妹一家三口勉強的過日子,貧苦是日本時代台灣社會的普遍縮影。

「當時在市場看到一件很喜歡的衣服,也不敢跟母親講,因為一件衣服就要花上一天所賺取的錢。」阿嬤講著邊摸著她身上自己裁剪的衣服說,20歲就跑到彰化市區跟人家學做衣服,不久後也靠著這項手藝養活兒女。

走過台灣的香蕉奇蹟

1925年台灣青果社公司成立後,「台灣香蕉」開始大量外銷日本,到了1935年,昭和10年,出口量甚至達到最顛峰117.30公噸。當時日人在台灣各地試種香蕉,不過只有中南部的品質才好,香蕉寮在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從公學校畢業後不久,剛好趕上這波香蕉經濟。比起同年齡的女孩,金葉阿嬤的個頭高大、人也膽大。當時村裡人多半去南投水裡坑做香蕉乾,在香蕉寮內,一群囝仔工,男生的負責烘香蕉,女生則是負責剝香蕉皮。金葉阿嬤便賺了一些零錢拿回去給母親貼補家用。

來自南洋的夫婿

二次世界大戰時,台灣兵被派署到各地戰區,海南島銜接中國和南洋戰區的重要樞紐,日本人特別重視這塊地方,派遣大量的軍屬和商社前往。當時約有三萬名台灣人在那裡,他們多半擔任通譯,或是警務助理「巡查補」,末期又被就地徵召,加入海軍陸戰隊。

李望恩與他大哥當時也接受大日本帝國的徵召,在海南島當巡查補。戰爭結束後,原本與他一起去的大哥卻沒能一同搭船返台,隻身一人返鄉的李望恩,卻發現父母早已把家中大部份的田地變賣光,一家口住在牛稠仔的婢女家(現:彰師大附近),家道中落的李望恩,有人跟他說不如讓人招贅,以前被招贅不是賺沒錢就是歹子,還有著少爺脾氣的他說:「我不願給人招贅。」

做媒三次皆為同人

金葉家中沒有男丁,母親一直很希望招贅傳遞洪家香火,便託人四處打聽適合的對象給金葉。

剛從海南島回來的李望恩,黝黑的臉蛋,第一次見面,金葉一剛看到他嚇死了,那晚她飯都吃不下,一直在想著李望恩。事後媒人也介紹了不同的對象給金葉,還有漢醫,但金葉母親說非招贅不可,那幾名背景不錯的便打了退堂鼓。

那時有三個人都要替金葉做媒,正巧都介紹到李望恩。也許是命運吧,但更多的機緣是掌握在父母手中,金葉聽母親的話選擇了李望恩,李望恩也在眾人好說歹說的以入贅的方式進入了洪家。

婚後搬入鄰保館

1949年,國民黨撤退來台,隔年洪金葉與李望恩迎接他們的大兒子,不久二女兒也出世了。原本金葉的老家已經沒辦法再容納他們一家人了。四年後,才透過公婆的介紹搬到鄰保館。當時搬進這間是日本職員宿舍較好,有自己的廁所,比起其他鄰保館其他房子都還要大多了。

剛搬進來不久後,老三、老四也接續出生了。靠著李望恩在鳳梨會社的微薄收入無法養活全家,當時三民市場有位很會做衣服的人叫彩娥,很多人拿衣服給他做,但他一個人做不來,一位熱心的鄰居阿金嫂,便帶著金葉一起去找彩娥,請他把做不來的衣服發包給金葉做,此後金葉也靠著這份工作養大了兒女。

阿嬤的後半生

洪金葉和李望恩的緣分並沒有持續太久,在金葉40多歲李望恩便過世了,現年88歲的金葉阿嬤禮佛和慈濟是他生活所有的重心,前幾年阿嬤的膝蓋軟骨磨平,當時有人要阿嬤坐輪椅,他說:「你咧講漫戞(まんが)!」堅持不願後半生與輪椅度過,忍著開刀的痛苦,裝上了人工膝蓋,現在阿嬤又恢復了以往的矯健,每天透早一定要把家中打掃一遍。

好客熱心的金葉阿嬤,也有著日本仕女的氣質,這也許是成長在兩個不同時代下,各別被烙下不同民族的痕跡。

現在那台伴隨她少女到年老的針車機,前陣子已經發不動了。但阿嬤仍時常坐在針車機前讀著靜思語。

我想金葉阿嬤的過去不會只是她的過去,是鄰保館居民的過去,也是整個被遺忘的庶民記憶。

伴隨著金葉阿嬤走過快一甲子的針車機,前陣子已經不能發動了,現在阿嬤仍習慣坐在針車機前,只是手上拿的不再是針線,是伴他後半輩子的靜思語錄與佛珠。 (攝/林虹汝)


文/蔣銀珊 2015.06.18

0 意見:

張貼留言

Text Widget

Copyright © 重新找回隣保館 | Powered by Blogger

Design by Anders Noren | Blogger Theme by NewBloggerThemes.com